昨天终于不堪博客的垃圾邮件的骚扰,将wordpress换成了hexo,同时换了一个极简的主题,顿时有了写作的欲望。同时,换成静态博客也是希望自己可以更好的专注于写作。
距离上一次写作又一月有余了,现在想一想上次说的话实在是无地自容,强烈的羞辱感。七月十五号入职,今天刚好三个月。当时的职场菜鸟如今还是一样的菜啊!如果说收获的话,还是有很多的。下面一一道来。
技术是最简单的,更难的是软技能。
作为理科生,难免受当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影响。虽然是做技术的,但是很多东西比技术重要的多。技术只要花时间总可以学会,而软技能就没那么容易了。就比如,之前的一次组织活动,活动时间发下来之后先要邮件发一下邀请。但是邮件发送了并不能保证老板们看到了,所以如果大佬们没有回复,最好打个电话确认一下。这里面要学习的地方真的很多啊。
话虽这么说,但是在当前情况下技术还是很重要的,至少要让别人觉得你靠谱。只是希望之后自己不要太局限于技术这一块。
对于公司来说,业务是最重要的。
现在所在的公司业务极其繁杂,繁杂到什么程度呢?Client Help经常需要工程师团队去读code,不知道这是不是前期没有维护代码文档的弊端。入职三个月,经常听到一些和我一样的新同学说工作中都是业务逻辑,学不到技术。我最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直到最近看到一句话,“学习的导向不应该是追求技术上的牛逼,而是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比如学习swift语言和学习iOS开发两种目的就可能产生很大的差别”。
在工作中抱怨学习不到新技术是在是too young。从公司的角度来看,你为公司解决了问题,你才能制造价值。相反,就算你技术再牛逼,不去了解熟悉公司的业务,那你追求的技术对于公司价值何在呢?所以说,工作中不要总是鄙视业务,业务达人和技术达人对于公司来说,还不一定谁重要呢?当然如果考虑了个人发展,可能就要在业务和技术之间寻求一个平衡了,这里暂且按住不表。
结果导向看问题。
这一点包括下面两点多是内部training听来的。公司衡量我们的工作的时候都是结果导向的。不管你工作中多么努力,早上八点到,晚上十点走,但是公司分配的任务如果完成的不好,那么努力就毫无意义了。粗暴一点说就是,这件事儿做成了就是1,没做成就是0,中间的过程对于公司来说不重要。这里给我的启发就是,对于leader分配的工作尽一切能力做到极致,要让leader觉得你靠谱。下一次他能想到你,而下一次可能就是一个翻身的机会。除此之后,做事之前最好能自己定一个可以量化的目标,比如满分一百分,争取做到一百二十分,甚至一百五十分。
主动寻找机会,要有表现欲望。
这是我,甚至大部分工程师的通病,leader分配了工作就自己一个人在那儿吭哧吭哧埋头苦干。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搞出来了,交差的时候,leader说,“怎么样,不难吧?”你说,“还好吧!”再比如老大在新人群里说有个工作任务可以给新人来练练手。新入职的人可能会缩手缩脚,而这个时候其实就是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尽量在多人的场合下表现自己,让别的同事,老板知道你这个新人,尽快脱去新人的标签。你别其他同批入职的同学积极一点,你的提升可能就是成倍的,甚至指数级的,毕竟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儿,往往事半功倍。现在回头想,这三个月来,错过了很多这样的机会,希望自己以后抓住每一个这样的机会。
最大程度利用身边的资源。
这一点我记忆特别深刻。“把你的mentor和manager作为资源,尽最大可能的去利用他们来帮助自己。”这句话之前的一个师兄也跟我说过,“要善于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帮助自己。”当时觉得这样会不会太不厚道了,现在想想,实在是too naive。事情做成了之后,回馈一点反而能加固你们的感情。而如何去利用这些资源,我并没有很好的想法,而这才是最核心的东西。
走出舒适区。
舒适区的概念我以为自己已经了然于心,其实不然。之前一直以为只要不断学习技术就突破自己的舒适区,现在回头来看看实在是太狭隘了。对于我,甚至很多程序员,技术其实一直都是舒适区。我在学习技术的时候遇到的阻力可能相比一些软技能根本就不值一提。所以要真正走出舒适区,就要走出技术的象牙塔,学习和人打交道,然后就会发现还是和机器打交道容易。和人打交道这其中的哲学太多了,也是我一直欠缺的,通俗点说,就是情商。
之前看到一句话“Senior Engineer和Junior Engineer的最大区别并不是技术能力,而是与人沟通的能力”。我现在写博客的目的也是在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除此之后,由于我现在所在的公司是一家外资,经常还需要和一些老外交流,这又对英语交流能力提出了挑战。不过也不见得不是一件好事。
在我决定写这篇的时候,脑子中构思的和现在出炉的这篇差别很大,也没有想多能写这么多。而就在我写的过程中,站在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审视自己之前的表现,而又有了比写这篇文章的更大的收获。写作这个习惯真的有必要坚持下去。